从1992年上大学开始,进入城市生活快20年了,伴着富裕的物质积累,思想中始终没忘记童年时家里的贫困。70年80年代的中国,真正富裕的人不多,当年对于富裕的人用得最多的称呼是“万元户”,而现在“千万元户”才算得上是真正有钱人。
上小学的时候,因为是在本村,学校里都是穷孩子,没有人会在意“穷”这个字,只要有口饭吃,有书念,谁还管他穿什么衣服,住什么样的房子。当时,我们就读的村小,教室破得不能再破了,桌子是长条桌,椅子是长条凳,墙壁裂着长长的口子,用玉米杆子塞着,冬天风声可见,夏天在室内就能感觉到清凉的小雨,我们的班主任因为老婆超生,好久不来给我们上课,教室里经常乱做一团。可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庆幸我还非常努力地学习。后来我上了大学,读了研究生,拿到了管理学的博士学位。
进入初中以后,要到另外一个稍大一点的村子去读书,那时家里没有自行车,早上要步行1个小时去,晚上要步行1个小时回,中午带饭。现在还清楚地记着当时我的午饭情况,一两张玉米面的煎饼,一两块咸鱼,煎饼也硬,鱼也硬,没有水可以喝。在这样的条件下,坚持着学习,也很快乐。偶而家里有钱,我能够到那个村口的一个小饭铺里花上1角钱喝碗豆腐脑,已经是莫大的享受。
三年以后,也就是1989年,我考上了镇里的中学,这时上下学就更不方便了,因为从家到镇里路很长,差不多要走近2个小时,这样一天光在路上就要花去3、4个小时。中午的饭吃得也更艰难,教室很大,屋子很冷,没有热饭的地方,而且我的鞋子经常被东北的寒冷冻透,每天脚冰凉。可是学习的劲头却非常足,甚至到了连吃饭都觉得是在浪费时间。有一阵子,干脆中午就不吃饭了,只管学习。结果,到了高三营养严重不良,天天头疼,直至无法看书。当时并不知道原因,也不明白应该补充营养,也没什么可以补充的。不过,一路走来,从未想过穷与不穷的问题,也从没报怨过家里的不富裕。心中想着学习,根本不看重物质上的贫困。有一次,物理老师看着我用的本子,很善意地提醒我,你把本子的格打得那么小,虽然可以多写很多字,但是这会累着你的眼睛。我听了,也信了,可是并没有改变作法,结果到了高二,眼睛近视得必须要戴镜子才行。
后来,我博士毕业以后,身体老是闹病,现在想来,与我上学时对身体的透支有绝对的关系。但是我没有后悔,因为,那时就是这样一个条件,我不能因为条件的艰苦而放弃努力!
还记得有一次,学校里组织越野赛,我的本已经破烂的鞋子,经不住长时间的奋力奔跑,结果,一个大脚趾头亳不给面子的钻了出来。那时我就这一双鞋,要天天借助它的支撑才能去上学,虽然我不介意贫穷的形象,但终归觉得有些丢人,于是我就用泥巴把袜子涂成鞋子的颜色,这样就会看上去不那么乍眼。这件事我始终记着,一个穷小子穿着一双那样的鞋子,每次考试却都是班级里的第一名。
工作了几年以后,我可以衣食无忧了,便思考着如何帮助像我小时候一样贫穷的还在上学的孩子们。我先是组织了125助学活动,帮助求学少年。然后加入了慈润爱心社----这个专意于助人的公益性组织。
本次,我们组织的这一场授助青海藏民的行动,完全是自发的,真诚的,而且是要长期坚持下去的事业。想一想,在那样贫穷的环境下生存的人们,想一想那些如我少年时代一样奋斗的贫困青年,我就感觉到热泪盈眶。现在东部城市中生活的人们,每天伴着富裕的物质,或是不经意浪费着,或是精神空虚着,尤其是看到那么多的饭店里倒出来的本可以发挥食物作用的被称作垃圾的东西,真是让人心疼。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其实是精神的,而不应该是单纯的物质。所以,有钱的人,或是没有钱但是却不缺钱的人们,应该考虑着在精神上有所追求。而精神上的追求还有什么比帮助别人能够更多地带给你快乐。看到我身边的好多同事,用吃喝玩乐来快乐自己我就觉得不理解,感官上的直接刺激难道带给他们的是真快乐吗?这种快乐我享受不起!
拿出一件你不再穿的衣服,捐给别人一个几角钱的本子,或是一块橡皮,对你是轻松的,对受助着来说却有着最大化的效益。如果当年有人能够捐一双鞋子给我,那么我就不用半年的时间拿泥巴去管理我的袜子。有人捐些本子给我,我现在的眼镜就到不了800度。
积微尘可以成平台,积小溪可以成江海,我们这边汇积几千件衣服,就可以使青海那边一整个镇子的村民都有件像样的穿着,每个人拿个本子出来,就可以帮助500个孩子有更好的条件学习,他们学习好了,将来有实用的知识可以建设家乡,就可以不断地改变父辈们艰难的生活条件。
助人是快乐之本,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让我们一起来努力吧!!!! |